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智慧规划·未来社区”,建设人民满意的智慧城市

现场直击的 中国城市规划 2022-09-11

导读

2019年5月14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以下称“学会”)主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的“智慧规划·未来社区”论坛在京召开,论坛聚焦“智慧规划与数字孪生城市、未来社区与智慧建设”两大议题,邀请政产学研各界代表共聚一堂,深入交流研讨如何以信息化手段破解当前面临的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为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探索可行路径。


本文字数:6226字

阅读时间:18分钟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他在致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贺信中再一次提到:


人工智能发展应用将有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智能化水平,有效增强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能力。


随着5G、人工智能、无人驾驶、边缘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基础设施升级正推进城市各项功能及服务模式的变化,也正深刻改变社会生产及人们生活方式。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强国、实施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号召,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切实提升城市的精细化治理水平等要求,2019年5月14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以下称“学会”)主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的“智慧规划·未来社区”论坛在京召开,论坛聚焦“智慧规划与数字孪生城市、未来社区与智慧建设”两大议题,邀请政产学研各界代表共聚一堂,深入交流研讨如何以信息化手段破解当前面临的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为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探索可行路径。



开  幕  式


开幕式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部长刘兴平,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分别致辞。


刘兴平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部长


刘兴平部长在致辞中指出,智慧城市基本的理念目前被政府、民众所接受,在全球兴起了智慧城市的热潮,但智慧城市建设既有理论探讨、实践操作的问题,也有政府规划、民众关注和回应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特别是我们正处于经济转型、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地区发展不平衡,在这个背景下研究这个问题更加迫切。中国科协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在积极支持学会开展相关的工作的同时,要对智慧城市这项工作给予更多关注。对此他提出: 



要组织跨学科的交流活动,促进智慧城市理论体系的构架;


要积极发挥中国科协学会群的作用,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标准体系、建设路径、维护措施等技术指导,保障智慧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要深入开展百千万服务区域发展行动计划,充分调动相关科学家和企业家,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


石  楠

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智慧城市在带动城市产业升级、转变城市发展模式、推动城市精细化治理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且能够带动政府各部门、城市居民、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局面。”石楠秘书长在致辞中说,智慧城市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遵循城市发展的规律。通过对城市的体检,把握城市各种特征、体征,识别城市发展阶段,诊断“城市病”,提出城市发展的方向和方案,这是智慧城市和智慧规划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智慧城市不是简单的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而是一项根本性的工作,是要从规划入手,以智慧规划引领城市智慧的发展,让城市学会思考,是循规律、练内功,是对粗放式的规划和城市发展的纠偏和修正


杨保军

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人工智能等科技将会如何影响城市的发展?除了体制机制改革以外,这是另一个对当前城市规划行业具有深刻影响的命题。杨保军院长在致辞中说,创新的推动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多学科的跨界融合,二是来自一线的实践。他认为,“智慧规划”就是从无到有建立“镜像孪生”中的虚实城市,打造未来城市和下一代城市操作性能的入口。而“未来社区”,就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以空间落地为抓手,突出智慧技术和生态技术的集成应用,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融为一体,将集约布局、功能复合、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到未来社区的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实现最终的镜像孪生。因此,中规院的团队积极参与了雄安、上海、北京、重庆、海口、三亚等多个城市在未来城市和智慧城市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既包括在智慧规划平台上的多方探索,也涉及在构建实体城市最小原型上的积极拓展。


顺势而为,技术引领新变革

  

吴志强

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工智能城市的起源可追溯至2008年构思的“智慧城市”概念,即“一个能够感知、判断、反应,并且在反应后能够反思、学习的城市”,此概念经过数次细化升级,逐渐形成了智能城市的当前功能架构。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在《智慧规划与城市家园》主旨报告中,演示了IKCEST网站和在线“城市智商”计算。他指出,通过该网站城市数据得以全方位立体整合,并能实现全过程、全社会共享。他介绍到,新一代人工智能城市以最新的数据库工具“城市树”为支撑,以机器学习技术对城市模拟系统“City Go”进行训练,研发了人工智能城市规划的十大推演工具,包括城市人口推演、城市用地推演、城市密度推演、产业空间推演、城市资源推演、城市交通推演、空间形象推演、城镇群落推演、建设时序推演、方案比较推演,并将应用于即将落地的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小镇的规划和运营中。区别于社区Community的概念,吴院士强调要向世界提出中国版的“家园模式”概念:通过建设职、住、医、教、休、商六元平衡的“幸福家园”,实现根治交通问题、回归绿色出行、强化社区意识、关爱邻里安全、保护公共财产、营造绿色环境六大目标。让家园模式成为中国人对世界的贡献。

 

朱常波

中国联通智能城市研究院院长


2019年迎来5G元年,5G大带宽、低时延和大连接的特性将极大的影响城市、社区与未来生活的发展方向。中国联通智能城市研究院院长朱常波提出,面对万众期待的未来社区,5G将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基础技术互相结合,孵化出更多通用功能,赋能智慧城市建设。他列举了5G技术在物业、教育、出行、家居、医疗、社交娱乐等方面智能化实现的具体案例,指出5G将进一步赋能社区智能管理、社区智能服务、社区智能生活三大场景,为智慧社区建设带来无限可能,使得设施更智能、服务更便捷、治理更精细、环境更宜居,从而打造一个美好的社会环境、融洽的邻里关系、高端的生活品质、舒适的居住体验。

 

高  峰

清华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


假如停电了,我们的智能设备是否还能正常运转?假如到处雾霾,又是否还能去享受智慧便利?所有的行动都需要能源作依托,能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保证。清华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高峰解释道,能源互联网,即“互联网+”智慧能源,是实现能源革命的具体方式,也是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基础保障。5G时代,对能耗的需求一定呈几何级数增长,为了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需要改变使用不清洁、不可持续的能源,而且要更好的提升能源系统对城市、对社区的保障。他结合雄安、江苏源网菏、丹麦、意大利能源部等相关案例,沿着五大发展理念的思路,展望能源互联网和智慧社区的协同与发展。

 

樊一帆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研究员


目前城市气候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重点表现为通风能力降低、空气污染加剧以及极端热浪频发,同时伴随能耗及碳排放增加,这在未来社区的设计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积极避免。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研究员樊一帆讲解了城市气候的形成机制,微气候的调节手段,重点分享了如何通过深度学习、遗传算法等实现建筑、社区环境的最优设计,静态优化设计建成后实施动态监测。他提出通过与智能控制,大数据分析、预测、决策相结合,打造智能、便捷、舒适、健康的社区,降低治理和运行成本,提升社区品质。

 

智能联动,打造社区新未来

 

徐毅松

学会城市设计学委会委员、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局局长


社区生活圈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需要“以人为本”配置功能需求。对标纽约、伦敦大城市,上海依然存在着社区功能单一,服务设施老旧等问题。学会城市设计学委会委员、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局局长徐毅松从理念、规划、行动、主体四个层面,分享了上海社区更新的实践。他提出,城市巨系统需要智慧的治理方式,空间规划应符合城市运行治理的需要。上海率先提出“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探索形成覆盖居住、产业、风貌区、公共活动中心等各种类型,涵盖规划、建设、行动全过程的社区更新工作模式。在行动上由点及面的过程中,应用“传统数据分析-大数据空间分析-智慧信息平台建设”等智慧规划手段,是超大型城市通过智慧规划,实现精细化管理、打造未来社区的生动案例。

 

陈怡星

中规院-阿里巴巴未来城市实验室执行副主任


城市的原型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期。城镇化的下半场,新技术的投入不是投资拉动模式的又一载体,而是内涵式增长的前奏和准备。从智慧城市到未来城市,未来城市是一个“技术话题”还是“综合话题”?面对新一轮的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方式应该怎么样?带着这些思考,中规院-阿里巴巴未来城市实验室执行副主任陈怡星做了“未来城市的最小原型”的主旨报告。她以雄安、上海南大AI-CITY项目为案例,提出未来城市综合解决方案要建立数字孪生的未来城市生长模式,实现科技、生态、人文的集大成,包含出行 、资源、场所、服务 建筑等5 个方面 ,“人物分离”的自动驾驶、多能互补的能源供应体系、成果导向型管理、能耗平衡单元管理等31 项技术。实体空间方面,技术和空间如何融合,空间如何赋予技术可能;虚拟城市层面,如何定义城市数字的中枢以及作用和使用方式;运营模式方式层面,她提出可支付的未来——一是政府建设成本的可支付,二是企业创新成本的可支付,三是居民生活成本的可支付——这一整套制度设计将非常重要。


黄  虎

中电科新型智慧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创新实验室副主任兼未来城市研究中心主任


智慧社区是元生命体,中电科新型智慧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创新实验室副主任兼未来城市研究中心主任黄虎分享了新型智慧城市时代共智社区的创新实践。共智社区是以社区这一政府最小的治理单元为对象,通过对社区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物智),实现对社区本地数据的多源感知和挖掘建模(数智),并通过融合建模仿真、视觉计算、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为社区各项业务赋能,最终实现各主体社区共治的效能显著提升(人智)。他的报告以中国电科在深圳、雄安、福州等地的智慧社区实践为例,重点阐述以共智促共治的建设理念及建设落地过程中所需的组织及市场机制保障措施。

 

王  铮

北京甲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合伙人


自1865年,广州沙面租界出现了我国现代意义上第一个公园,公园就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但是未来的公园,将会是什么样子?是否会有全自动化的智能控制系统,动一动手指就能调用园区中的所有资源?是否所有的动态数据都能像播放电影一样跳跃在我们眼前?是否我们走的每一步都能转化成能量,源源不断地循环利用?是否园区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互动的,共享的,灵活的?北京甲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合伙人王铮分享了海淀智慧AI公园实践:能源清洁化、智能垃圾桶、跳跳泉、互动空间行为装置、灯光互动场景、运动跑步场景等,这些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时尚体验。他同时指出,未来智慧公园还需要通过对管理及服务的体系化提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服务体验,探索公园新的运营模式。

 

以人为本,未来社区终极目标

 

未来社区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下城市创新发展的基本单元,也是面向未来各类智慧场景应用的核心单元,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场所。未来社区建设应该立足于社区人民群众的共同生活和共同利益,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未来社区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本关怀


曲景东

国开金融新型城镇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规院-阿里巴巴未来城市实验室智慧城市首席专家


国开金融新型城镇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规院-阿里巴巴未来城市实验室智慧城市首席专家曲景东认为未来社区应该是场景丰富、富于变化、时尚潮流、文艺清新,是承担人们情感交流、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的空间。在未来社区、智慧社区发展驱动方面,不仅仅是需要技术创新、商业创新,更重要的是要以人为本:感知人的需求,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健康,保障人的安全,开发可负担的、高水准的、可复制和易推广的未来智慧社区

 

茅明睿

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


城市治理体系如同一个温控器,既有面向秩序、合规性的管控、执法那“冰冷”的一面,也有面向人性化、包容性的培育、营造那有“温度”的一面;当下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应用大都集中与安防、管控等“冰冷”领域,社区作为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单元,如何培育社区的自治能力,如何让社区具有人性的温度成为了当下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茅明睿分享了城市象限团队如何面向有温度的社区营造,从科学的城市观出发,构建了社区人居品质监测体系,配合北京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实施,为责任规划师提供了基于多源城市数据的街区体检监测报告、基于移动传感器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社区观测工具集、基于AR技术的参与式设计工具和社区规划知识库,在若干个城市更新和社区治理实践中探索了一条城市科学支持下的社区善治之路。他最后以四句话结尾:“感知即参与,信息即权力,数据有温度,科技有人性。”

 

李  昊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信息中心高级规划师


智慧城市不是工程蓝图,而是一场社会治理的运动,这个运动既存在现实世界,也存在虚拟世界。作为中国广大老城区的典型代表,北京老城区的智慧城市发展,体现了智慧城市发展的最新要素:以人为本、公众参与以及科技与文化的融合等。智慧城市将赋能老城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老城区的精细化治理能力的提升,促进社会公平与包容性发展。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信息中心高级规划师李昊分享了以崇雍大街为代表的北京老城等智慧城市项目,包括公众参与、空间提升、城市体检、数字文博等。通过多种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全面助推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对老城核心区的数字化再现、信息化展示和历史文化传承,并推动社区治理的完善,实现老城区在信息时代的共建、共治、共享。 



在上午的专家研讨环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学会新技术应用学委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党安荣,平安集团执行委员会委员、平安城科首席技术官及首席产品官韦柏松,阿里云数据智能总经理、研究员曾震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信息中心(创新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徐辉五位专家对上午场的六个报告进行了点评和思路梳理,分享自己的独特感触和体验,并谈到技术在今天城市规划的创新当中所扮演的角色。

 

石  楠


论坛结束时,石楠秘书长作总结发言,他提出六点体会:


第一,通过智慧规划来引领城市智慧发展。今天怎样让民众既有家国情怀又有归属感、自豪感、满足感?首先要我们改变思路、改变方式,改变计划经济思维和对以往工作路径的依赖,通过技术创新来支撑或者推动城市智慧发展。我们过去是拿专家评审来衡量,拿上级单位批准来衡量,现在要用人民的满意度来衡量。这不仅仅是技术话题,更是根本性的话题。

 

第二,智慧规划、智慧城市在今天为什么那么重要?这不仅是规划师的职业担当,更重要的,这是时代多元化的需求——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决策者对精准决策的需求,科学家对技术创新或成果转化的需求。新时代的需求呼唤新时代的家园、新时代的城镇化、新时代的品质化,这可能是智慧规划、智慧城市最根本的动力。

 

第三,智慧规划得益于技术的成熟支撑。汽车技术的成功,蒸汽机的成功,通讯技术的成功,包括能源技术的成功,都对城市空间结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颠覆性的影响。在今天以5G为代表的互联网新一代的数字通信技术的成熟,催生了智慧规划应该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四,智慧规划的成功还要取决于制度创新。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倒逼制度创新,通过大数据来倒逼数据的开放,通过互联互通来倒逼数据的共享,通过技术赋能来倒逼共建、共享、共治制度层面的安排,实现未来家园的共同缔造,这需要大家共同深入探索。

 

第五,智慧规划不是一个专项规划,而是一种规划理念和方法,可以应用于不同的空间尺度。其中,最关键的是理念创新——以人民为中心,以绿色发展为本,以文化筑魂,给人们以生活的品质与温度,真正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通过智慧规划,让需求更加清晰,认识更加精准,服务更加便捷,参与更加广泛,治理更加高效,这才是我们要做到的目标。

 

第六,跨界融合是我们的基本工作思路。从整个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历程来讲,一直处于多学科交叉、多学科相互影响、多学科相互融合的过程。如何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推动信息技术等科学与城市规划学科融合,是讨论智慧规划的基本前提。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作为科学家共同体,为各行各业的规划科技工作者提供平等、自由的学术交流平台,共同推动政、产、学、研的融合,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希望参会代表都能够把这次会议真正作为一个契机,反思一下城市规划或者未来家园应该怎么做。

 

论坛还设置了专家闭门会议环节,将围绕主题,组织与会专家共同起草政策建议书,拟于近期向有关部门报送。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直播 | “智慧规划·未来社区”论坛日程出炉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全文发布 | 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技术大纲(2019版)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文章精选 | 石楠:智慧城市须遵循城市发展规律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